準媽媽必讀!決定生產方式的評估指南
自然產?剖腹產?每位媽媽的情況不同,事先了解自然產與剖腹產的差異,包含:生產風險、復原期、費用,對寶寶健康與安全等面向,與伴侶和產檢醫師討論,幫助準媽媽選擇「最適合」自身的生產方式。
自然產V.S.剖腹產的7項評估指南
自然產 | 剖腹產 | |
---|---|---|
生產日期 | 一般在37~41週時,出現分娩跡象後。無法掌握確切日期 | 在醫師建議下,可預定孩子出生的日期,方便作各種生活上的安排和心理準備 |
住院時間 | 住院時間較短,通常在生產當天已經可以下床 | 比自然產晚1-2天出院 |
風險 | 避免手術帶來的相關風險,仍有會陰部傷口、骨盆肌肉損傷等問題 | 有相關的手術風險,包含大出血、麻醉風險等 |
疼痛感 | 需經歷陣痛和生產時的疼痛,雖現行有自費減痛分娩,但每個人的體質不同,仍可能有未知疼痛狀況出現 | 不需經歷陣痛且手術麻醉讓生產過程不會疼痛,但相較自然產,剖腹傷口大,產後疼痛感較大 |
產後傷口 | 傷口較小、復原較快,傷口接近肛門、尿道,如廁後需留意清潔,避免感染相關後續問題 | 產後傷口較大、復原期較長,傷口照顧除了保持乾燥與清潔避免感染外,還需留意和疤痕照護問題 |
康復進度 | 通常產後半天至一天可下床活動,並恢復正常飲食 | 整體康復進度較慢,包含飲食需遵照醫療人員指示,由流質食物慢慢恢復正常固體飲食 |
費用 | 住院時期較短,費用相對較低 | 住院時期較長,費用相對較高 |
從寶寶安全性角度看生產方式的差異
生產方式的選擇主要在於媽咪與家人的決定,以及和醫護人員的評估。對部分胎兒而言,剖腹生產讓寶寶在無需承受子宮收縮和產道壓力的情況下出生較安全,因此當醫師診斷自然產有一定的困難時,包含有胎位不正、胎兒窘迫、胎兒異常、前置胎盤等,剖腹產便是守護母嬰的最佳方式。
近年越來越多準媽媽會考慮選擇剖腹生產,其中一個原因是台灣準媽媽高齡產婦比以前多,因此選擇以較安心的剖腹生產。另外,不少準媽媽想避免經歷自然生產中的陣痛,剖腹生產自然是一項選擇。
剖腹產寶寶多補充短雙歧桿菌
不同的生產方法有可能影響寶寶腸道內的菌叢組合。有研究顯示,自然產的寶寶有較多益菌;相反,剖腹產的寶寶因為沒有經過自然產的洗禮,需特別注意菌叢生態,可考慮多哺餵母乳,母乳內的好菌-短雙歧桿菌和益生元 (GOS FOS),幫助調整腸道菌叢生態,支持剖腹產寶寶保護力。
沒有最好的生產方式,只有最適合的生產方式,了解生產方式的不同,讓準媽媽按自身需求選擇出最安心舒適的分娩方式,用輕鬆愉快的心情迎接寶寶的來臨!